探寻吉参文化|走进人参“水晶宫”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7 21:50

如果人参有宫殿,该长啥样子?日前,记者走进刚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的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在那里发现了一座人参的“水晶宫”,记录、展示了人参采集、栽培、加工、应用的历史,陈列着不同形态、不同品种的人参标本。

步入博物馆的人参展厅,最吸引人的就是几个一米来高、晶莹剔透的玻璃罐,每个罐子里都封存着一棵形态奇特的大人参,根据外形,博物馆贴心地为它们取了名字。对照着“人参娃娃”“九头鸟”这样的名字看去,这些在土地里生长了15至20年的园参有了更生动的模样。

园参第一年长出“三花”,第二年长出“巴掌”,第三年长出“二甲子”,第四年长出“灯台子”,第五年长出“四品叶”,第六年长出“五品叶”。而野山参的生长过程则相对缓慢,1至5年长出“三花”,5至10年长出“巴掌”,10至20年长出“二甲子”,20至30年长出“灯台子”,30至40年开花结果。在展厅中央的全息投影玻璃屏幕上,一棵小小的人参正在生长,浓缩而立体地呈现了珍贵野山参的成长过程。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藏有850余份人参标本,其中不少是野山参。“芦碗紧密相互生,圆膀圆芦枣核艼;紧皮细纹疙瘩体,须似皮条长又清;珍珠点点缀须上,具此方是野山参。”一首放山人口口相传的歌诀,藏着他们鉴别野山参的诀窍。在人参展厅的一整面墙壁上,就细细刻画着长白山区人民在近千年采挖山参过程中形成的放山文化。拉帮、进山、排棍、抬棒槌、打参包子、砍兆头……一个个仔细的步骤不仅是放山人必须遵守的规矩,也是为了人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采参行业的持续运营。

人参泡酒,滋补身体,而在博物馆里,泡酒则是为了更好地储存人参标本。“人参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同时含有较多的糖类、黏液质和挥发油等,浸泡在高度纯粮酿酒中,可以避免人参受潮、泛油、发霉、变色、虫蛀。”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一个个漂亮的玻璃罐仿佛散发出了带着人参苦甜的酒香味儿。

人参是珍贵的,但人参不仅是陈列在“水晶宫”中供人研究欣赏的标本,是入药制药的草本植物,是补气养身的营养食材,在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中,人参还是当场就能制作出的护手霜的原料。每当博物馆开放日和进校园开展科普活动时,馆员们都会提前煮好淡黄色的人参液,准备好适量的乳化剂、保湿剂、植物油和香精,游客和学生们就可以利用这些原材料,按照固定配比亲手制作出保湿滋润的人参护手霜。

坐落在长春中医药大学中的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近两年年均接待中小学研学团队两万余人。除了讲解放山文化、人参炮制过程、野山参鉴别方式、举办人参护手霜制作活动、邀请专家到馆开办相关讲座,博物馆还会把展览《我是一苗野山参》送到省内中小学校、街道社区中,更好、更便捷地向人们科普人参知识、推广人参文化。

人参,是吉林的宝贝。当下,吉林的人参产业正在不断壮大,而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也正在努力让这座人参“水晶宫”更加闪亮。博物馆馆长张凌表示:“我们会用更生动、有趣、多元的方式,开发设计出更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科普课程和实践活动,发挥好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大学生“讲好人参故事”短视频大赛、“野山参鉴别”“人参炮制”小课堂、专家人参讲堂等活动,来宣传、推广吉林的人参和人参文化。”

原标题:《探寻吉参文化|走进人参“水晶宫”》